在虚拟货币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虚拟货币被盗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人不禁疑惑:虚拟货币被盗究竟能否立案?这需要从法律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从法律定性来看,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我国相关规定虽否定其货币地位,如 2013 年五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是一种虚拟商品,具备财产属性,公民之间可私下交易。2021 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公告》等文件,也未完全禁止民间数字货币交易。并且,从全国法院系统相关案例,如 “陈某申请执行施某某其他所有权纠纷案” 可知,在民法上,行为人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虚拟货币财产权,基于法秩序统一原则,刑法领域同样承认其财产属性。这意味着虚拟货币作为财产,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为被盗立案提供了法律基础。
在实际案例中,多地警方成功破获虚拟货币被盗案件。2023 年,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公安局破获一起虚拟货币盗窃案,涉案金额 30 余万元,受害人孔先生存放在 BitKeep 钱包中的虚拟货币被盗,警方通过细致侦查,最终抓获嫌疑人并追回全部虚拟货币。同年,重庆两江新区警方破获一起价值约合人民币 40 万元的虚拟货币盗窃案,犯罪嫌疑人是公司内部员工。2025 年初,衡南公安也破获一起涉案 120 万元的虚拟货币(USDT)盗窃案。这些案例表明,虚拟货币被盗案件是能够立案侦查的。
然而,虚拟货币被盗立案也面临诸多挑战。虚拟货币交易涉及复杂的区块链技术、加密技术,追踪资金流向、还原交易过程需要办案人员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而且,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多在境外,IP 地址及服务器难以追踪,获取用户信息及网络数据困难,这给案件侦破带来极大阻碍。像邹平市公安局办理的案件,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服务器架设在以色列,国内无对接机构,警方只能通过电子邮件与以色列平台交易机构联系获取关键信息。
虚拟货币被盗在法律上具备立案条件,实践中也有诸多成功立案侦破的案例。但由于其自身特性及交易环境的复杂性,立案后的侦查难度较大。若遭遇虚拟货币被盗,受害者应第一时间收集好相关证据,如交易记录、钱包信息、与可疑人员的沟通记录等,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配合警方调查,尽可能提供详细线索,以增加追回被盗虚拟货币的可能性。
从新手到专家,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