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领域,“太子币” 这一称呼常与比特币现金(BCH)紧密相连,不过,“太子币”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属称谓,不同语境下可能指向不同币种,而 BCH 被广泛称作 “太子币” 有其独特缘由。
2017 年 8 月 1 日,比特大陆 CEO 吴忌寒及其团队主导了比特币史上首次硬分叉,创建了 BCH。作为比特币(BTC)首个分叉币,BCH 如同比特币的 “皇子”,因此被币圈人士赋予 “太子币” 之名。从技术层面看,BCH 与比特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叉前,它和比特币拥有完全相同的 “记忆” 和共识,存储的区块链数据与所有比特币节点兼容。分叉后,BCH 开始执行新代码,选择打包大区块,形成全新链条。这一改变旨在解决比特币网络长期面临的交易拥堵和高额手续费问题,比特币的区块大小限制在 1MB,而 BCH 最初将区块大小提升至 8MB(后续扩展到 32MB),大大提升了交易处理能力,每秒能处理的交易数量远超比特币,让交易确认时间大幅缩短,手续费也显著降低 ,更贴合中本聪提出的 “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 设想。
在市场表现方面,BCH 曾有过高光时刻。诞生后,其价格走势备受关注,在某些阶段,价格大幅攀升,市场对其取代比特币成为加密货币领域 “一哥” 的讨论甚嚣尘上,给人一种 “太子谋反,即将登基” 之感。例如在特定时期,其价格一度高涨,市值排名也十分靠前,在主流数字货币中表现强劲。然而,随着市场发展,加密货币领域竞争愈发激烈,加之自身生态发展面临一些挑战,BCH 价格出现大幅波动,逐渐回落。尽管如此,截至 2025 年 5 月,BCH 仍凭借约 77.9 亿美元市值,跻身前 30 种加密货币之列 。
有趣的是,除 BCH 外,“太子币” 一词在特定情境下还可能指其他币种。如太子币(TLS/Tellus Coin),它由韩国量子空间区块链实验室开发,是一条公链,意在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 Tellus 资产的所有权、稀缺性与流动性。其流通总量和发行总量均为 21 亿枚,目标是搭建集金融、服务、资讯、广告、游戏娱乐于一体的全球性区块链生态圈 Tplan ,与 BCH 在诞生背景、技术特点、应用方向等方面大相径庭。还有一种说法称 “比特币太子支付” 为太子币,创始人被认为是中国加密货币领域知名人物李笑来 ,它采用和比特币相似的工作量证明(PoW)共识机制,挖矿算法经优化,交易速度更快、扩展性更强,发行量同样为 2100 万枚。但相较于广为人知的 BCH,这些被称为 “太子币” 的币种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较低。
将 BCH 称作 “太子币” 在币圈是普遍认知,源于它作为比特币首个分叉币的特殊身份以及在技术和市场早期表现出的潜力。不过,由于 “太子币” 并非官方正式名称,在不同资料或人群交流中,可能会出现指代其他币种的情况。投资者在接触 “太子币” 相关信息时,需依据上下文及详细背景资料,精准判断其所指对象,深入了解对应币种的技术、市场、应用等多方面情况,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
从新手到专家,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